跨越行业边界,拥抱无限可能。以斜杠姿态进行副业探索,实现事业与梦想多重成就
今天我们说一本和个人职业生涯有关的书,叫做《斜杠青年》,副标题叫: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,作者是Susan Kuang。
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,斜杠青年这个词这些年突然流行起来了,我们都知道它大概是说年轻人同时做好几件事,拥有多个职业身份,这样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,可能会说:我是一个医生\插画师\演员。这就是为什么拥有多个职业身份的人自称斜杠青年。
同时拥有几个职业身份这事,为什么会在近些年突然火起来呢?我之前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,《斜杠青年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,都在做斜杠青年流行起来的逻辑分析,我看完之后想了下,还是有几分道理的。
实际上,斜杠青年的兴起,你不能用个体的视角去观察,也就是说,你不能简单的理解成,现代年轻人多才多艺,或者人折腾自己是为了多赚几份钱之类的,我们要理解斜杠青年兴起的原因,得把视野拉远一点,想一想这些年宏观上的职业环境的变化。
实际上,斜杠青年的兴起,背后反映的是管理学或者组织学上,对人的行为动机的认识。
作者认为,关于人类行为动机,过去的科学家存在着错误的认知。过去认为,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只有两种:第一种叫作生物性驱动力,也就是人要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求,去寻找生存需要的生产资料,是我们行动的动机;第二种是外在的驱动力,比如一些奖惩措施,这也是人的行为的动力。
这种认知影响了管理学,早期的管理学会假设,员工是懒惰的,只要没有人看管,他们就会偷懒,不好好工作,要想管理好,企业就得“胡萝卜加大棒”,建立奖惩制度。我们先前讲过20世纪初以来的“泰勒制”,大概就是这样的逻辑,直到今天,很多蓝领工人的团队,还是这种管理逻辑。
后来像德鲁克之类的管理学大师发现,这种管理方式有很大缺陷,他会造成工人工作的时候特别被动,管理层和员工也没有信任感,很难形成自发性的那种工作积极性和愉悦感。
后来心理学研究也证明,人还有一种行为驱动力,就是我们可以为了创造美好世界,主动去学习、去改变,人有天生的好奇心,即便这时候没有任何外在刺激,或者是生存需要的压力,也会愿意寻求新的挑战,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技能,这个过程一点都不被动,一点都不痛苦,相反,人还特别有成就感。
于是,我们就看到了管理学在实践层面有大量改变,尤其是新兴的科技企业、互联网企业、文化创意产业,都讲管理要扁平化,减少层级,减少条条框框,给个体比较大的自由度,这其实都是在为个人发挥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条件。
在这种管理风格的转变之下,企业的组织方式也在变化,企业的规模在逐渐变小,因为大部分环节不必自己完成,和外部企业或者个人去协作就行了,互联网让外部协作变得成本极低,与此同时,优秀的人才也越来越难被某一家企业留住,企业存续时间越来越短,个人在一家公司的时间也越来越短。
那这就引出我们要讲的主题了,所谓的斜杠青年,其实就是组织对个人的控制越来越松散的情况下,形成的一种新的职业选择。一份工作很难承载住一个人的所有积极性和创造力,而现实职场环境的变化,又给了他大量参与主业之外的社会协作的机会,所以一个人在主业之外,有多重职业身份的追求,也就很自然了。
这是我们从宏观上解释,为什么会有斜杠青年这种现象的兴起。
不过,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,对“斜杠青年”很多人存在着误解,以为“斜杠青年”就是同时做几份兼职,也有很多人担心,干这么多兼职会不会忙不过来,会不会影响本职工作。
实际上,虽然“斜杠青年”确实会因为多重身份而拥有了多重收入,但成为“斜杠青年”的核心目的却并不是为了拥有额外收入,甚至也不是为了能够自由支配时间,而是为了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。
我们讲了半天人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你得理解,斜杠青年是围绕着这个目的进行的,是自己主动去做的,而不是兼职,兼职听上去是为了多赚钱、是生活所迫,这还是一种外在的驱动力,并不是自己的本愿。
甚至,你的斜杠青年的多重身份,就算并不能给你带来额外收入,只要是你的积极选择,你也是名副其实的“斜杠青年”。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刘慈欣,写三体的时候,他就是个业余作家,主业是发电厂的工程师;前两年,因为作品《北京折叠》获得第七十四届雨果奖的郝景芳,是做育儿自媒体的,也是一位业余作家,他们都算是拥有斜杠人生,和业余作家这个身份赚不赚钱没关系。
所以,自媒体上很多批评斜杠青年的文章,它们说别天天炒作斜杠青年了,自由职业更难干,挣钱很难的,斜杠青年的说法就是忽悠。这完全没批在点上,斜杠青年是从自身的兴趣、积极性出发的,不是以挣钱为目标出发的,挣钱是做事的副产品,而不是目的。所以那些以为自由职业者能挣大钱来当斜杠青年的,也不是真正的斜杠青年。
至于说,做那么多事情忙不忙得过来这种话题,这个看人。愿意去当斜杠青年的人,大概的气质类型都是比较积极向上的,他们兴趣很广泛,好奇心很重,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强,用我们俗话来说就是爱折腾事的那种人,这些人不会觉得这样的选择累,反而乐在其中。
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,信念的力量非常强大,在改变人的行为、塑造人的成长上,信念甚至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。狭隘的信念很有可能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:如果有人认为一辈子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好,那么他就不会开始其他的尝试;但如果他相信人有多重潜能,人生也可以多元化,那么他就会选择体验与尝试新鲜的事情,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人。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选择,不同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的人生。
那么,怎么当好一个斜杠青年呢?应该去选择什么样的不同身份组合呢?
首次提出斜杠青年概念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·阿尔伯,曾经把 “斜杠青年”的模式总结为以下5种组合:
第一种是稳定收入+兴趣爱好的组合。
这种模式适合比较初级的斜杠青年,在主业之外想干的事,还出于兴趣爱好探索阶段,或者兴趣爱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撑生活的人。
第二种是左脑+右脑组合。
左脑和右脑的组合,指的是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共同发展。比如,有的人是IT程序员,同时又是戏剧导演,这就是一种左右脑均衡的组合。理性与艺术可以非常好的互补、开阔的思维。
第三种是大脑+身体组合。
简单说就是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切换,比如有些办公室白领,业余时间是健身教练或者舞蹈老师,这也是很好的斜杠青年模式。
第四种是写作+教学+演讲+顾问组合。
这个听上去很复杂,被麦瑞克·阿尔伯称为是黄金组合,这也是她自己的斜杠模式。大概意思是说你先写作,写出好作品之后,你就成为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,然后可能会有人邀请你做演讲,等到演讲经验足够的时候,又可以顺理成章的开展教学和顾问的工作了。这条“斜杠青年”的发展之路,比较适合知识型的人才。
第五种组合是一项工作多项职能。
这是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待斜杠青年,就是说,你也可以不必拥有多项工作或者多重身份,你可以只干一份工作或者一个身份,但你能力非常全面,而且需要这份工作的不同岗位和职能,那你也是“斜杠青年”。实际上,所有的CEO都符合这个标准,一定程度上可以说,CEO都是斜杠青年。
总的来说,“斜杠青年”是一种全新的人生理念和个人发展策略,它强调的是多元化的平衡,以及个性和潜能的探索,它的内涵是我们该把工作、生活和爱好融合起来,带来更有成就感的职业生涯或者人生,而不是简单的追求收入更多。
来源:斜杠青年,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!
这里的内容可以随意更改,在后台-主题配置中设置。